黄河水车
水车古时称天车、翻车、老虎车,是黄河之上的重要提灌工具
从南山广场经过黄河石林盘山道“十八盘”公路下来,我们来到了“黄河石林陈列馆”。黄河石林陈列馆位于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内,我们将在这里进一步领略黄土及黄河自然地质地貌,探寻原始黄河历史文化,聆听古老黄河传奇故事……
这个陈列馆其实就建在黄河“河漫滩”,紧靠南山山根部。为了找到这个陈列馆,我们驱车上下走了两次“十八盘”公路,也算是我们偏得,两次通过“十八盘”欣赏到黄河地貌风光……
陈列馆门前广场很大,广场正中央有“马踏飞燕”雕塑,在广场的西侧有一个关于黄河历史人文地理的巨幅影壁画。
走进陈列馆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“河风山韵”工笔画。这个陈列馆共有三个展厅,分“黄河石林全景沙盘”、“景泰县自然历史文化名胜展示”、“人文民俗淳乡厚土”等部分。
这个沙盘是在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这一段的黄河,大家看一下,标有“黄河”两字这一段的黄河流向是由东往西流淌的,而这里也是整个黄河流域唯一一处水流方向是由东往西的。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呢?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壳运动,或黄河相对软性河床下切,加之风化、雨蚀、重力坍塌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小区域地势东高西低的变化,所以黄河之水自然是由高向低、由东向西流啦!哈哈!
陈列馆里的这些沙盘,用浓缩微观的形式,让人们以“鹰眼”的视角,一览壮丽的黄土地貌和这一段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。所以要想在这一带旅行的更有效率,或更有目的性,那一定要先来陈列馆里看一看。
这是索桥古渡遗址沙盘。索桥古渡,横跨黄河,连接景泰和靖远两县,黄河以东为靖远县石门乡,黄河以西是景泰县芦阳镇。始建于汉唐,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一个重要黄河渡口,其地河面较宽,水流平缓,两岸山势陡峭。东岸通向靖远的哈思堡,西岸接景泰的芦阳镇。据史料记载,索桥渡口最早以木船和羊皮筏子摆渡。明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,两岸修建索桥,河面上排24只大船,两岸四根铁铸"将军柱",用草绳系船成桥,故名索桥。后冲毁,其遗迹尚存。
这是永泰龟城沙盘。据记载,永泰龟城始建于明代万历35年(公元1607年),当时为了军事边防需要,明朝政府在兰州至武威间的古丝绸之路沿线,共建了永泰、镇虏、保定三座城堡,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永泰一个。整个龟城呈椭圆形,周长近1500米,高12米,城门朝南,外设半圆形瓮城构成″龟头″,在城的东、西、北三面筑有封闭式的月城,构成了″龟脚″和″龟尾″,另在城中打井5眼,筑池一个,构成了″五脏六腑″。尽管近年来龟城破坏较为严重,但从远处的山上遥望,仍能看清楚整个龟形的轮廓。
这是寿鹿山森林公园沙盘。寿鹿山地处腾格里沙漠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,周围被荒漠戈壁所包围,享有“戈壁绿岛”之美誉。历代文人学士对寿鹿山总结有“寿鹿八景”:主峰独秀突出,四面群山幽雅,被赞为“群峦耸秀”;“崖畔虹桥”,迂回始达;“风幡兆瑞”可卜丰欠;“天梯云路”,路竣高危;“古洞仙踪”乃鹿女踏花古迹;“石泉泻玉”水自石出;夜静风来,松声如涛,是“夜半涛声”,虽为盛暑,逢天雨即飞雪,此乃奇景“炎天飞雪”。登寿鹿山,穿越原始森林,但见沿途云雾缭绕,野芳幽香,似有“登天梯、踏云路、入仙乡”之感。
这是大敦煌影视城沙盘。这个影视城位于景泰县城以南,距城区20公里。大敦煌影视城总投资1000多万元,占地622亩,景点有塔林、牌坊和明清一条街等,主体建筑有福龙商号、怡春园、古艺斋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影视城所有的建筑都四面有门,可以一景多用,方便影视拍摄。大敦煌影视城中的莫高窟是按照1∶1的比例建造的,分上中下3层,开窟108个,明清一条街完全是复古建筑。根据拍摄需要,影视城里还移植了很多沙枣和红柳,充分体现出了西部的风采。
这是景泰县人民公园沙盘。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一、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后,红四方面军之五军、九军、三十军及总部所属部队共21800人西渡黄河,挺进景泰,在景泰浴血奋战14天,足迹遍及景泰三分之二的乡村,进行了以一条山战役为主的大小战斗十余次,歼敌2000多人,有1000多名红军战士牺牲在景泰这片热土上,而这座景泰县人民公园就是为了纪念这些红军战士的牺牲而修建的。
实际上还有好多沙盘,限于篇幅,仅选了几个在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下。大家是不是跟我有一样的感觉,就是光看沙盘可不行,一定要到现场去看看才是正事?大家说的对,比如如果我下次有机会能再来,我就一定要到永泰龟城、索桥古渡和寿鹿山去看看……
这是黄河人家秋天收获的的一个场面,他们在这个季节里,将成熟的农作物进行收割,然后把收割的粮食运到打谷场对粮食进行碾压使得外壳脱落,再借助风力让粮食和外壳分离。后来随着人类的发展,出现了风车来代替风力,为人们的劳动带来了便利。而这里就是劳动人民在打谷场劳作的一个场景。
上面是黄河人家在制作羊皮筏子的场景。羊皮筏子,俗称排子,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,也是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,用羊皮做成。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“浑脱” 组成。筏子有大有小,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,小皮筏系用10多个羊皮袋扎成,适于短途运输,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,渡送两岸行人等。
羊皮筏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。羊皮筏子已有300多年历史,早年在兰州黄河用于运输,现在已成兰州黄河上乘坐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。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,远远望去,就像一叶扁舟。人筏混为一体,随波逐流;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,坐着五六个客人,随着波涛的起伏,颠簸而行,有惊无险,极富刺激。
这是一个儿童在前面牵牛引路,后面一个好像是他的爷爷在操作耕种的一个雕塑。这代表着当时黄河人家掌握和利用蓄力代替人力的劳动技术……
这是当时黄河人家使用过的农业运输“木辘辘”车。这种车有的地方叫“排子车”,大体上是全木结构的车,木轱辘、木轴,木轴多用枣木制成,以后逐步改成铁轴、无滚珠轴承,钢圈辐条等。这种没有“减震”、硬梆梆的辘辘车你坐过么?想想那个时候的人们真不容易啊!咱们看到这种车想的最多的是“我们坐上去会是怎样的感觉”,而殊不知这种车是黄河流域古代劳动人民用来生产的工具……
“社火”来历源远流长,史料称:“社火,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”,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,也是高台、高跷、旱船、舞狮、舞龙、秧歌等等的通称,但因地域的不同,社火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。这次我们来到景泰,就见到了当地社火中最著名的形式——“滚地灯”的张安邦老师和“打铁花”的张泰老师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。据他们介绍,滚地灯和打铁花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社火最重要的一种祈愿表演形式。而在陈列馆,我们也见到了社火中“滚地灯”中的灯,大家七嘴八舌的研究了半天……
离开了陈列馆,感觉心中装了很多东西,沉甸甸的,可能是因为关于黄河的东西太厚重了吧!同时也感觉有些小遗憾,因为这次旅行,竟有那么多好地方没有去上……